“来,您放松肩颈,我先给您按按斜方肌,等会儿再用刮痧板疏通下膀胱经,十分钟就能缓解疲劳。”傍晚六点,南阳白河湿地公园的步道旁哈尔滨配资公司,58岁的王秀兰已经支起了折叠椅,挂好“中医推拿·刮痧拔罐”的红色招牌,迎来了当天的第三位顾客。不同于其他摊位的烟火气,她的“移动康养摊”前,排队等待放松的上班族、遛弯的老人络绎不绝。
“以前在养生馆打工,每月挣固定工资,现在自己出来摆摊,时间自由,收入还翻了番。”王秀兰一边给顾客调整坐姿,一边笑着说。去年夏天,她在小区门口看到有人摆摊修鞋、卖小吃,突然萌生了“摆摊做推拿”的想法——自己有10年中医理疗经验,又有便携的推拿床、刮痧板和拔罐工具,“不用租店面,不用装修,一块垫子、两把椅子就能开张,成本低到几乎可以忽略”。
最初摆摊时,王秀兰还担心没人光顾,没想到第一天就有三位老人来尝试。“一位张大爷有肩周炎,抬胳膊都费劲,我给他做了20分钟推拿加拔罐,他当场就能抬高手臂了,第二天不仅自己来,还带了两个老伙计。”靠着口碑传播,王秀兰的摊位渐渐有了固定客源:每天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,她在公园或小区门口轮换摆摊,针对上班族颈椎不适、老人关节疼痛等问题,推出10元肩颈放松、20元拔罐刮痧等平价服务,“最多一天接待了20位顾客,收入近千元”。
如今,王秀兰的“移动康养摊”已经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“健康驿站”,她还拉上了同样有推拿手艺的侄女一起干。“现在天气暖和了,出来摆摊的同行也多了,光我们小区门口就有3家,但大家各有各的客源,不愁没生意。”她给笔者算了一笔账:除去偶尔购买酒精、一次性床单等耗材,每月纯利润能稳定在1.2万元左右,“比打工强多了,关键是能帮到别人,看着大家舒服地离开,我也开心”。
展开剩余45%在南阳,像王秀兰这样的“移动康养摊主”正越来越多。记者在多个公园、小区走访发现,不少摊主都有着类似的经历:要么是曾在养生馆、理疗店工作的手艺人,要么是通过专业培训掌握推拿技能的爱好者,他们看中“移动摆摊”的灵活性和低门槛,用便携的工具、亲民的价格,精准对接了市民“碎片化康养”的需求。
“现在人工作压力大,颈肩腰腿痛是常见病,但很多人没时间去养生馆,在公园遛弯、小区散步时顺便做个推拿,既方便又实惠。”从事中医理疗培训的张老师分析,移动康养摊位的兴起,不仅为手艺人提供了低成本的创业路径,更折射出大众健康需求的升级——“从‘生病才治’到‘日常养护’,康养市场的潜力正在不断释放,而小摊位正是切入这个大市场的‘轻骑兵’”。
傍晚七点,王秀兰的摊位前依旧排着队,她的手机里还存着不少顾客的微信,“有人提前预约时间,有人咨询日常养护技巧,我这小摊位,慢慢也做成了‘熟人生意’”。她笑着说,下一步打算定制更醒目的摊位招牌,再学些小儿推拿技巧,“把这‘健康生意’做得更扎实,让更多人在街头巷尾就能享受到实惠的康养服务”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